谁让MH17成了政治博弈的“炮灰”?

[复制链接]
查看276 | 回复0 | 2014-7-19 15: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MH17上的298人死于蓄意屠杀还是误炸?谁在表演无辜,谁在道德自杀?

  [align=center][/align]


  乌克兰亲俄武装称,他们已经在失事现场找到了飞机的黑匣子,并将送往俄罗斯进行分析。图为俄乌边境顿涅斯克,乌克兰亲俄武装人员在飞机坠毁现场。

  马航MH17飞机到底是被谁击落?目前国际社会基本一致的看法是:客机“很可能”被“山毛榉”地对空导弹击落,而俄、乌以及乌反政府武装三方都有这种导弹,但目前没有任何一方对此负责。虽然此事仍疑点重重,不少细节也要等待最终的调查,但就目前的局势分析,这一事件或许只是各方政治博弈的“炮灰”。

  有分析认为,马航事件其实反映了俄乌关系高度紧张背景下,以军事打击为手段的政治较量,以及两国矛盾的不可调和东西方利益纠葛的残酷现实。这使得298位无辜者成了国际政治斗争的无妄牺牲品。但MH17事件无论是有意为之的反人类行为或是误击的所谓战争“悲剧”,无辜平民都不应成为政治博弈的牺牲品。

  争主动权,黑匣子归属成焦点

  MH17航班被击落事件的一个重要背景是:乌克兰局势愈趋紧张,地缘政治博弈、大国利益甚至意识形态纠纷缠绕其中。而马航事件后,“最有嫌疑”的乌政府、乌亲俄武装及俄罗斯均否认自己是肇事者,并为此展开了激烈的舆论战,让乌克兰局势愈发错综复杂。

  在互相指责意图洗脱嫌疑之余,各方亦不忘继续再以这场悲剧的真相作为政治博弈的筹码——争抢包裹着真相的黑匣子。黑匣子是航空事故原因判定的重要依据。对于涉事方而言,谁拿到黑匣子就意味着谁掌握调查主动权。

  乌东部民间武装此前表示,已经在事故现场得到一只黑匣子,将送往莫斯科;第二只黑匣子被救援人员寻获;有报道指出,俄罗斯武装部队曾试图赶往事发现场,希望得到黑匣子,但俄方否认了这一说法;乌克兰方面则称“所有坠机现场的证据都必须留在乌克兰境内”。需要指出的是,乌克兰亲俄武装曾一度试图阻止乌克兰政府获得黑匣子。

  至于MH17航班被击毁事件的真相如何,悲观者认为:即使找到至关重要的黑匣子,恐怕也将真相难寻。

  美国插足,欲借惨剧打压俄罗斯

  MH17航班被击落事件经过短暂时间发酵后,西方逐渐将矛头指向乌克兰东部亲俄武装及其支持者俄罗斯,并称此事系由普京纵容。

  18日,联合国安理会就坠机事件召开紧急会议,英国首相卡梅伦的讲话在国际社会颇具代表性:“所有国家政府,俄罗斯政府、乌克兰政府,所有人必须竭尽所能彻查此事。”而美常驻联合国代表则重点强调称,很可能是乌亲俄武装击落了MH17客机,试图将“火”引到俄罗斯身上。

  奥巴马随后就此事发表了临时讲话,并多次暗示“俄方与坠机有关”。奥巴马称,初步证据表明,马来西亚航空公司客机MH17是遭到来自乌东部亲俄武装分子控制区域发射的地对空导弹击中后不幸坠毁的,而该武装力量“一直接受来自俄罗斯源源不断的支持”,“普京对局势有最大的控制能力,但他并没有执行。”

  西方媒体的指责更为直接,比如,英国太阳报18日以头版标题“普京的导弹”进行判断,并预言普京将面临来自全球的怒火。此外,还有军事专家称,美国有能力确定击毁MH17导弹的发射轨迹及发射位置,监控数据现在在美国手中,应该是等待最恰当的时机才会公布,以增加对俄罗斯的压力。

  普京则坚称乌克兰政府该为事件负责,并称“如果在这片土地上是和平的,至少,如果乌克兰东南部地区没有重燃战火,那么这样的悲剧本不该发生”。克里姆林宫则表示不会再回应诸如“俄军击落MH17”等“荒谬谎言”。

  MH17被击落对谁“有利”?

  “MH17被击落对涉事各方有何影响?”这或许是乌克兰、乌亲俄武装、俄罗斯以及美国彼此指责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目前外界普遍认为,马航事件无疑将致使乌克兰危机升级。

  乌克兰政府方面,其国内的反俄斗争将日趋激烈,乌政府将充分利用这一契机,泛化俄罗斯对该国的“侵略行为”,以此实现团结国内民众、实现新政府巩固政权和统治的目的;与此同时,此事可能会刺激乌东部反政府武装在俄乌关系恶化的背景下,通过更多战争的形式表达政治诉求。

  当然,乌政府之所以敢对俄罗斯如此强硬,除了因为主权和领土安全的需要,也得益于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其“力挺”及对俄罗斯的打压与制裁。而马航事件带给西方的重要影响就是,此前对乌克兰的政策面临进一步的强化。正如华盛顿邮报的判断:MH17坠毁前,欧洲国家对制裁俄罗斯还显得很犹豫,但如果事件最终证实是俄支持的亲俄武装所为,国际社会的观点将出现根本性改变。

  路透社则称,虽然客机事件有可能成为乌克兰危机的关键点,但也有分析人士认为,此事对美俄关系的影响“不宜高估”。美国智库威尔逊中心俄罗斯问题专家罗詹斯基说,“这次究竟发生了什么,还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这意味着就算世界能归罪于亲俄武装,普京还是有很多推诿的理由”。

  至于俄罗斯,马航事件后,俄罗斯可能再次被西方“妖魔化”,其在欧洲的战略空间也会受到更大挤压。但普京对此事的表态则暗示,俄罗斯不会放弃乌克兰东部利益的潜台词,也表达了暗中与西方较劲的强硬态度。

  (腾讯新闻综合中新网、环球网、人民网、大公网、21世纪网等报道)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